據山東衛視《山東新聞聯播》報道,中國重汽通過與世界著名的卡車企業德國曼公司合作,引進了全套先進技術,最近,實現了批量生產,企業也在逐漸掌握著國際上最先進的生產流程和管理技術。
在中國重汽與曼公司合作項目的一條分裝線上,工人手里都會拿著幾個塑料墊,正是這個不起眼的工具顛覆了人們的傳統思維。由于不同的車型寬度不一樣,因此,決定寬度的前橋和板簧要到總裝線上分別安裝。當德國工程師提出將前橋和板簧組成模塊再送到總裝線上時,所有的人都認為不可能。然而,在新建的分裝線上,幾個小小的塑料墊就解決了這個大難題。
中國重汽濟南商用車公司總裝部現場分部部長孟凡生告訴記者:“我們根據車型的需要,用這個墊子來調節車型的寬度,有的墊一片,有的墊兩片,有的不用墊,這樣滿足了所有車型,到了生產線,效率提高了50%。”
一輛重卡除了幾千個標準件以外,總裝線上還要安裝500多個關鍵零部件,實行模塊化以后,這個數量減少到200個左右。但是高端卡車復雜的線路無法組成模塊,起初中國重汽設計了4個工位集中安裝,但由于作業時間長,其它幾十個工位甚至需要停線等待一個小時。曼公司的技術人員按照德國的流程管理,將這道工序成倍延長。
中國重汽濟南商用車公司總裝部經理趙繼勝說:“工位、工序拉長,整個作業人員分布,和作業內容更加合理,目前是八個工位的生產,十分鐘節拍,生產線不再停線。”
目前,經過三年的合作,中國重汽已建成曼發動機生產線,車橋生產線、駕駛室生產線和整車裝配線,具備了批量生產的能力。企業獲得先進技術的同時,也了消化吸收了先進的管理。
中國重汽濟南商用車公司副總經理SWIGON說:“從制造技術,從工藝流程來說,這里和曼公司已經非常接近了,關鍵檢測工序,也和曼差不多;同時,我們還做了人體工程學方面的改進,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,提高裝配的精度。”
借助曼公司的技術和管理,中國重汽投資100多億元,對原有的生產線也進行了大幅度改造,生產能力從原來的3000多個車型增加到7500個。
就是這套科學的流程,從一定意義上說,比技術本身收獲的還要大的多,所以使我們的工程技術人員, 我們的管理人員,應該說在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,企業在總量增長不大的條件下,今年1-6月份,利潤增長27%。中國重汽集團董事長馬純濟這樣說。